构建数字化田长制,织密耕地保护网

  日期: 2022-10-31   访问:988次   作者:世纪安图

前言

当前,国际局势、极端气候对粮食安全构成了巨大挑战,保护耕地,就是保护国家粮食安全,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、社会和谐稳定。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,明确要“落实‘长牙齿’的耕地保护硬措施,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并严格考核,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,强化耕地用途管制,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”。刚刚召开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作出了“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,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,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”的重要部署,要求继续落实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举措。

图片1.png

二十大大会现场(来源:中国网)

为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压实耕地保护监管责任,遏制耕地“非农化”、“非粮化”趋势继续蔓延。今年来,北京、河北、吉林、陕西、浙江、四川等十多个地方结合当地实际,积极推行“田长制”工作,探索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管理耕地保护新机制,守护每一块耕地,让“良田”回归成“粮田”。



建设思路

如何让“田长制”管理深入实际,真正做到可落地可执行。安图以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”要求为引领,以耕地数量、质量、生态“三位一体”保护为目标,以制止耕地“非农化”、防止耕地“非粮化”为着力点,以“田长制”精细化管理要求为导向,全面分析“田长制”耕地保护业务模式及当前短板,采用“三防四事五可”的构建思路研发了“智慧田长制管理信息系统”,以数字智治赋能耕地保护,实现耕地常态化、动态化、精准化、持续化监管,解决工作堵点,提高耕地保护力度和科学监管水平,为严守耕地红线、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提供技术保障。

2.png

“三防四事五可”建设思路


三防融合共筑智慧耕保基石

耕地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要有完善的监管机制作为基础保障。打造人防为主、技防为辅、制度防为保障的“三防”工作机制,实现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,全覆盖无死角的耕地保护新机制。以田长制为抓手,通过“五级四员”织密“人防”体系,建立省、市、县、乡、村五级田长责任体系,构建网格员、农技员、执法员、督导员“四员”包片联户机制,向下考核、向上汇报,层层落实管护责任;通过新兴技术创新应用增强“技防”能力,打造“天、空、地、网”立体化监测体系,形成实时、快速的耕地保护监管感知能力与智能分析决策能力;结合“人防”和“技防”,以信息化支撑耕地保护制度实施,保障田长调度汇报、巡查检察、督导考核、责任清单等制度落地,共促耕地保护成果转化。

图片3.png

五级四员人防体系


“四事”落地,构建智慧田长制管理平台

做好“清家底、明责任、重监管、好应用”四件事,搭建智慧田长制管理信息系统。通过数字底板建设摸清家底,以“田长制”管理明晰耕地保护责任,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应用强化监管力度,以操作明了、简单易用的原则搭建系统应用。

“事”摸清资源家底。通过数字底板建设建立起一套统一的监管数据体系和数据“台账”,形成覆盖完整、底数清晰、更新及时、二三维一体的田长制管理底图,及时掌握耕地本底情况。

基于二三维一体化的全要素底板展示(可下载观看)


“事”明晰责任归属。严格落实分级分层田长制信息化管理,实现人、事、考核联动管理。以田长人员分级管理为基础,形成田长制职责清单压实责任,结合数字化考核评价,实现全域覆盖、精细化、数字化、清单化的精细管理模式;同步加强耕地保护责任主题宣传,强化全民耕保责任意识。

图片5.png

田长精细化分级管理

“事”创新监管体系。打造“天、空、地、网”立体化监管体系,运用AI遥感变化监测和视频动态监测等技术,利用遥感机器学习算法及视频探头等物联设备,智能提取两非的疑似问题图斑,自动识别预警工程车辆进场;同时,联动任务分发、核查、研判等全生命周期,完成耕地保护监管模式静态监管到动态监管、事后发现到事前监管、被动发现到主动发现、单一监管到综合体系的转变,实现耕地违法“早发现、早预警、早处置”。

47095b36c1d0c5805c9e8fe30406fd6.png

AI遥感变化监测

216e7cbd04d714320f4654f5bbbfde4.png

立体动态化监管

6fd81e346c0d93be66bbd303db9f8d7.png

任务下发、核查及会商

“事”搭建好应用好使用的系统。跳出操作复杂化的陷阱,以操作明了、简单易用的原则搭建平台应用,具备一端多用能力,同时适配管理端、平板端和手机端,摆脱办公场所束缚。面向不同用户及使用需求提供不同的使用权限、用户界面和功能,具备简单便捷的操作模式和多个智能辅助工具,破除使用障碍。

企业微信截图_16693426819451.png

多端适配的闭环应用

企业微信截图_16693427009156.png

田长多维度监管

企业微信截图_16693427218193.png

网格员一键巡查

 “五可”保障,数字化赋能田长制管理落实田长制管理可展示、可分析、可考核、可追溯、可共享的“五可”能力,为田长制管理精准赋能,做到耕地保护全流程动态监测监管,实现耕地保护“早发现、早预警、早处置”的全业务流转、全处置闭环,满足精细化管理、全程化监管和服务一站式保障的诉求。

“可展示”实现底数底图展示、移动地图展示、“两非”监测展示、视频动态展示等多维一体的数据展示能力,为耕地保护监管提供全方位的展示查询入口。

图片8.png

多类型数据展示

“可分析”提供基于空间的智能分析和多维统计分析能力,支持自动生成空间分析报告,实现耕地变化趋势推演,辅助耕地保护决策,保障数据支撑、动态反馈、一屏统览、综合决策管理诉求。

图片9.png

基于空间的统计分析

“可考核”聚焦数字化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,以田长制考核指标为依据,建立量化的考核手段,实现田长考核及评价,层层压实责任,满足田长制考核排名、奖惩等管理需求。

图片10.png

基于指标的数字化考核

“可追溯”具备追溯能力,基于移动巡查实现路径回溯,基于耕地保护空间码联动耕地保护“前世今生”,实现耕地历史回溯,动态掌握耕地变化情况。

图片11.png

一码串联的耕地回溯

可共享构建内外双向信息协同共享,打破部门信息共享障碍,对外与综合执法、司法、农业农村、水利、生态环境等部门实现业务协同,加强耕地违法查处、处置跟踪;对内串联规划、预审、征用、耕地补充、占补平衡、进出平衡等业务,实现耕地数量、质量动态更新。

图片1.png

内外双向信息协同共享

结束语

通过智慧田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,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插上了数字化改革的“翅膀”。基于数量、质量、生态“三位一体”保护目标,构建“田长制”驱动的耕地保护监管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体系,强化立体监控、突出精细管理,全面提升监管水平,让每一块耕地都有守护人,压实耕地保护责任,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,扛稳粮食安全重责提供有效支撑。


本期供稿:售前与政策研究中心   陈小玲

编辑:谭琳

审核:王进

审签:祝欣欣



联系我们
  • 电话 010-59896075/6078
  • 传真
  •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甲10号院107楼六层
Copyright © 2022 北京世纪安图数码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